來源:海峽人才報
“憤怒的小鳥”是怎么孵化出來的?
——探尋芬蘭成為創新強國的奧秘
芬蘭是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在這個面積僅為33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50多萬的北歐小國,擁有許多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品牌,如進入全球500強的諾基亞,以及“憤怒的小鳥”和“部落沖突”等風靡全球的游戲。芬蘭整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巨型創新創業孵化器,任何一個有潛力的想法、創新或項目在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歐洲理事會發布的“歐洲創新記分牌”、彭博創新指數等多項權威榜單中,芬蘭連續多年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芬蘭成為創新強國,得益于芬蘭科教興國戰略和經濟轉型的成功。芬蘭以科技、教育發展為基礎,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創新機制,打造高效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使社會經濟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
芬蘭政府長期重視教育,認為教育是保障芬蘭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從20世紀60年代起,芬蘭政府就把普及基礎教育置于國家政策的重心,每年教育方面的支出在國家預算中位居第二位,僅次于社會福利開支。芬蘭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達7.5%,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全國擁有20余所大學,人均擁有大學和圖書館的比例高居世界前列。在芬蘭,企業多側重于應用研究及開發,基礎研究幾乎全部由大學承擔。政府為大學科研提供各種服務,大學則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創新人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芬蘭設立技術學院,以職業為導向,為企業培養了大批創新型高級技能人才。芬蘭教育界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各個高校,創業教育貫穿必修課程,促進學生創業。
芬蘭是世界上首個將國家創新體系用于構建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的國家。所謂國家創新體系,是指政府、大學、企業、研究院所、中介機構等為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建設性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機構網絡,其主要功能是配置創新資源,協調創新活動。在這一系統中,議會、內閣、科學與技術政策理事會組成首要政治機構,屬于頂層設計部門,決定芬蘭創新發展的方向。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等政策制定部門屬于第二層級的創新機構,負責將抽象的戰略、政策、理念轉化為能夠落地實施的具體措施。第三層級的創新機構包括隸屬教育部的芬蘭科學院、直屬國家議會的Sitra(芬蘭科技創新基金會)和就業與經濟部下轄的Tekes(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這是芬蘭創新機構體系中的政策落實及協調部門,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企業、VTT(芬蘭技術研究中心)、行業協會、大學等屬于第四層級的創新政策具體執行機構。第五層級是知識與技術轉移機構,其主要完成者是芬蘭的企業、科技園區、商業園區和孵化器。第六層級是產品供應與服務供應機構,支持和推動創新與資本的融合。
Tekes每年投入6億歐元支持2100個項目的創新,這些研發項目中有1/3來自于大學及科研機構,2/3來自于企業。Tekes曾經資助過無數企業的研發創新,其中包括諾基亞公司、運營“憤怒的小鳥”的公司Rovio。Tekes青睞于那些極具創新但同時充滿風險的項目,也愿意幫助那些初創公司。Tekes會在最短的時間給申請者答復,目前處理請求的平均時間為33天,未來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至20天。
經過Tekes選中的公司每年會得到Tekes從50萬到200萬歐元的資助,這個錢是白給企業的。Tekes的理念是政府承擔最大的風險,把企業孵化出來,兩年之后,如果小企業成長起來了,政府會退出。雖然Tekes選擇的研發項目中存在30%的失敗率,但這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Tekes替企業承擔了部分風險,讓企業創新變得不再困難。
VTT建于1942年,是北歐地區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數字信息系統、能源和紙業、建筑業和通訊業等。VTT主要負責執行和開展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提供高端科技解決方案和創新服務。在芬蘭科技創新產業鏈中,基礎研究主要依靠大學和科研機構,公司負責進行產品生產,而VTT則扮演連接兩者的中間人角色,進行項目應用研究。
芬蘭的市場化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獨居特色,如startup sauna、Slush、mothership of work、微軟FLUX,靠有效的服務獲得創業者的認同,獲得大企業的資助,獲得投資人的青睞,而沒有依托在政府的懷抱中,獲取補貼及稅收減免。這既避免了機構謀取政策紅利的發生,也促進機構專注提升服務效能。mothership of work是芬蘭最熱門的眾創空間,為會員企業提供的服務包括從IT支持、會議室、人才租賃到晨間瑜伽、咖啡飲料和燒烤,以及日租、月租或長期入駐等多種靈活組合。該平臺沒有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或補貼,完全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營管理服務。
芬蘭成為世界一流創新驅動型國家的秘訣還包括設立高科技產業園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芬蘭選擇以產業集群帶動經濟發展,通過設立高科技產業園區提高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實現戰略轉型。芬蘭的高科技產業園區一般建在當地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周圍,以州為依托,把科研、生產和產品銷售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等公共資源,同時也能從高?;蚩蒲袡C構中獲得最新科研成果。各個園區有相對明確的發展方向,逐步形成各具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產業結構。通過發揮園區的平臺作用,芬蘭打通了科研成果從研發到轉化的相關環節,實現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目標。薩洛物聯網創新產業園位于原諾基亞廠址,擁有廣泛的可簡易改造的辦公室、私人工作空間和合作辦公區,以及一流的生產場地和多功能產品開發試驗室和測量室,為入駐企業提供從政策性事務,到網絡建設、專業人士招聘、經營場地搜尋等服務。該園區目前聚集大批優秀的信息通訊、物聯網、人工智能方面高端人才,從原諾基亞設施變成象征薩洛合作精神的信息通信技術樞紐。
在影響創新的活動中,芬蘭一直保持對科技開發的高強度投入。數據顯示,1981年芬蘭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是1.17%,1985年上升到1.55%,到1991年則突破2%,2000年達到3.4%,此后有的年份達到4%左右,遠遠超過歐盟不足2%的平均水平,也超過了美國的投入水平,是世界上投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近年來,芬蘭GDP嚴重下滑,經濟增長緩慢。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芬蘭對研發的投入明顯減少。與2011年相比,2017年政府在各部門機構研發資金預算總體而言減少了22%??s減幅度最大的是Tekes(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壓縮了一半以上的研發資金。